当常浩南刚开始得知自己有一封电报时,还是有点摸不着头脑的。
知情权归知情权,只表明他有权限知道,并不意味着会有人把所有事情都特地通知给他——
那是主管领导才有的待遇。
所以常浩南并不知道这段时间科工委发生的各种事情。
并且电报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也让他有一种自己是否再度向前穿越了的幻视感。
眼下已经是90年代中后期,电报业务虽然尚且存在,但用的人已经基本没有了,以至于这其实是他两世为人收到过的第一封……
不过当他从172厂机要室拿到电报稿的时候,一切的疑惑就都迎刃而解了。
在一些加密通信领域,电报还是有其用武之地的。
一直到二十多年后,一些驻地偏远的武装部队中也还保留着报务员和电键式发报机以防万一。
这是一封放在商业电报上足够让一个普通职工倾家荡产的超长报文,里面的内容非常详尽,常浩南即便一目十行,也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从头到尾看过一遍。
看完前两页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
“我艹,我竟然这么牛逼的么……”
常浩南虽然知道过去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自己干了不少事,但作为一个技术人员,他主要关注的还是相比于前世扭转了哪些困难,以及节省了多少时间,对于这一系列操作到底给国家省下多少钱的事情反而没怎么考虑过。
但在这封电报里面,怀国莫却在某处不经意地提到,购买这批大飞机的经费,是从十一号工程中省下来的。
也就是说只算外汇就至少在十亿美元这个级别。
还不算人民币。
也难怪自己最近几个月受到的关注连他本人都感觉到有些意外。
按照刚刚重生时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在3-5年内把影响力提高到足以影响政策走向的程度。
现在看来差不多一年就实现了。
尽管眼下这种影响还是通过间接手段带来的。
不过心情大好的常浩南决定晚上吃顿好的庆祝一下。
然而,电报后面的内容就让他有点哭笑不得了。
这次科工委派出这么大一个代表团过去,自然不仅仅是为了买10架快要完工的飞机,而是希望能跟伊留申集团达成更长远的合作,以及和图波列夫集团进行初步接触,为常浩南之前提出的国产客机计划铺路。
但现在,由于双方在价格和支付方式上的分歧,谈判进度却卡在第二个步骤上停滞不前了。
华夏代表团也不是没想过先找到图波列夫或者彼尔姆谈判,利用这几家公司之间的竞争关系搞个囚徒困境,但对方却一改过去的各自为战,给他的答复口径惊人地一致。
经过几天的了解之后,前者才知道是大毛那边新成立了一家集中负责对外进行航空装备和技术出口的公司,因此可以互通有无,分而治之的策略效果大打折扣。
怀国莫虽然没有在电报里面明着提出什么要求,只是询问常浩南对这种情况是否有什么想法,但考虑到其中多次提到了去年新歼8的试飞对于十一号工程谈判的推动作用,字里行间隐含的意思其实非常明显——
小常啊,去年那个活,你能不能再整一次?
常浩南看着面前机要室主任给他留下的稿纸和钢笔,很想提笔写下两个字:不能。
人的能力是有极限的。
他能在短时间内把八三工程给搞定,是因为这个项目的技术难度对于现在的华夏来说属于跳一跳就能摸到的水平。
但是战略运输机。
对不起,这太离谱了。
不是先进与否的问题,光是“大”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