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崔承允带兵回返的消息,而是他佯攻全州,引诱倭军从光州、南原分兵救援,途中设伏歼灭七千倭军的战绩。
这跟把他架在火上烤有什么区别?
事实证明,能守下开京崔承允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而那些在开京城内经历过血肉横飞守城的高丽士卒们也已经脱胎换骨,起码黎盛一开始就没指望过他们,接手城防后就忙着收拾忠清道满地乱窜的倭人,一抬头才发现崔承允居然还打了个胜仗,同时前线关于倭军兵力分布、各城城防之类的消息也被崔承允派人送了回来,替黎盛省了好大一番力气,这位高丽将领不仅没拖他后腿,反而还真的为剿倭大业尽了一份心力。
可崔承允偏偏就是没理那连着的七道金牌,该打仗打仗,该探路探路,手底下握着两万兵力也没高丽君臣敢去找他,民间的风声越来越激烈,崔承允的身影越高大伟岸,当初扔下开京逃跑现在又想把崔承允召回来的高丽王李宗衍就显得越像个昏庸无用的小人。
黎盛在一旁看戏看得心满意足,他还去参加了两场开京城内的朝会,看到高丽君臣都对如今的崔承允无从着手,原本只有党争而无分裂迹象的高丽现在因为金倭入侵而人心浮动时,这个一向不厚道喜欢看人倒霉的刺头摸着下巴笑起来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开心。
但看戏归看戏,该打的仗也还是要打的,确认了北边辽金还在打生打死,甚至金国还派了人来与高丽商谈归还西京的价钱,短时间内开京不会再有威胁,并且忠清道剩余倭军都被清扫干净后,黎盛在开京的校场点兵,正式南下。
不知道是不是从崔承允那儿得了灵感,亦或者说哪怕以黎盛看来全州也有点难打,所以黎盛并没有选择直接将兵力堵到全州城下,与倭军来一场城池攻防,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同为全罗道枢纽之一的光州。
与此同时,他也知道了接下来要面对的对手是谁。
在织田信虎于战场切腹自尽以后,其实倭军中就很难找到一个有威信统领全军的人了,毕竟倭国的大军是由几十位诸侯的兵力组成的,这些诸侯有大有小,兵力自然也就有多有少,从釜山港登岸的时候,七万倭军被分成了九军,战事顺利便各抢各的,一直打到高丽开京,这才有织田信虎统筹前线战事。
而织田信虎被黎盛坑死,剩下的近四万倭军自然也就分崩离析,又划分了几军不好说,但黎盛得知接下来魏军要面对的几座军事重镇,里面的守将都各不服气,也就是说别看倭军如今明面上实力还很强,但只要魏军抢占了交通枢纽,将各座城池切割,那么在片面战场上,占优势的居然还是魏军。
全州有兵力有粮草,不好打,崔承允带兵已经试过了,而且守护此地的倭寇很能打,来自于倭国民风最剽悍的九州地区,那地方穷山恶水连平民都出了名的不怕死,能来高丽抢劫的倭寇自然更厉害一些,然而对比之下光州的倭寇就比较好打了,不仅守将北条氏舜庸庸碌碌,连兵力也才堪堪过万,相比之下真的是软柿子。
所以魏军才刚刚进入全罗道,黎盛就做了决定,先打光州!
然而命令好下,真要硬打倭军固守的城池,难度还是摆在那儿的,黎盛很小心,他派兵分散于各处先抢占了交通要道,又在锦江防线上布置了一些战船巡弋,确保倭寇不会玩一招奔袭开京出来,才慢慢聚拢兵力往光州靠拢。
此时的崔承允还带着兵在全州附近打转,倭军的主力固守两座城池,魏军收复失地速度极快,到处都是好消息,就连窦学武那家伙都戴罪立功,在前线大破流窜倭寇斩敌千余,这种种消息加起来,让黎盛做出了一个判断--织田信虎死后,倭寇是真的快不行了。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判断差点要了他的命。
眼见情况大好,黎盛已经不满足于只待在中军下达军令让全军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