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为季汉会在这个时候搞得出交趾叛乱的阴谋,于是大臣们一致认为>
“应是如汉国国书所说,吕凯族人被杀,大姓怒而兴兵!”>
见此,吴主孙休将汉国国书翻了又翻,然后问道>
“若依汉国国书要求,是否可行?”>
说实话,朝中对此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分成了三派!>
一派以丞相濮阳兴、薛珝为首,认为求汉军出兵可行!>
但是关于宜都、建平二郡的归属,还需掰扯掰扯!>
“若是汉军出兵,交趾之乱轻松可破!”>
“而彼等所求,不过出川伐魏!”>
“由建平郡秭归县而上,便可至上庸、房陵!”>
“且建平郡多蛮夷,于我吴国而言非险要之地,还无产出,不如以其交换!”>
濮阳兴在孙权时曾出使季汉,薛珝则是前两年才出使过,与宗预、李密等关系都不错。>
且他们认真研究过季汉的目的,谋求出川伐魏的第二条道路最为合理!>
因此对于汉国国书的提议,濮阳兴认为‘以一郡换一州’十分可行!>
一派以骠骑将军张布、大将军丁奉为首,认为不需要季汉处理>
“此事乃我吴国内政,为何要汉国来处理?!”>
张布是真的这么想,丁奉倒是怕季汉在交州留下什么手尾,毕竟两国可是有血仇的!>
可张布的话一出口,就惹得另外一派人的不满>
“诸公真是不当家不知米贵啊!”>
“你们可知出兵交州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
这位便是御史大夫孟宗,他和张悌都认为应该弃交趾等地!>
孟宗说完,张悌又接着说道>
“如今唐咨造浮海大船,陈兵前线,难道诸公都不知道?”>
“唐咨曾为我吴国左将军,熟知我吴国内情,若他领兵而来,诸公还有时间去平交吗?”>
唐咨是魏国利城人,曹丕时,利城举郡反,杀太守徐箕,推唐咨为主。>
后唐咨入海逃亡至吴,官至左将军,封侯、持节。>
直到257年,诸葛诞据寿春反,吴国遣朱异、唐咨等三万人往救,唐咨等被魏国击败,终于又降魏了。>
不得不说,孟宗、张悌两人的话很有道理,他们虽不惧唐咨进攻,但是若要抵御魏国,显然没有余力分心交州!>
如今的情况是,连孙休的亲信大臣都分了两派,他难以决策的同时,又有支持抛弃交趾的孟宗、张悌,他们各说各有理,三派吵的孙休脑壳疼!>
其实孙休心中却是倾向张布、丁奉等,毕竟他在位期间休养生息,想来平定一个小小的交州应该手到擒来!>
不过朝中熟悉交州的薛珝却支持以建平郡换交州,孙休犹豫之际,便想到了另外一位熟悉交州情况的大臣。>
他便是大中正大夫谷朗,耒阳人。>
谷朗二十岁便出仕吴国,任阳安长,后迁浏阳令、尚书郎,参与枢机政务。>
他为人忠诚谨慎,名望颇高,深得吴大帝赏识,升任广州督军校尉。>
到职后,以身为表率,捍卫疆域,抗击外族侵犯,保障边疆整肃,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谷朗今年四十五岁,如今算的上是正值壮年。>
面对孙休的询问,谷朗认真的说道>
“以臣对交州的了解,若需平郁林、合浦、高凉等地,则需海陆齐发,合计五万余兵!”>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